《从十三岁到二十七岁》(七月与安生

Dec 9, 2016


还没进电影院的时候,我想着,七月与安生呢,大概就是男主角和女主角的名字吧。

大概还是向我们炫耀着那种花样年华的青春吧。

后来才发现这不是讲青春的,也不是单独讲爱情,更不是“花样年华”,连名字也不是我起初想的那样。

这讲的是两个女孩子的故事,讲的三个一样的人,两种被选择的,一种一直在接受的命运。

剧透的地方就不说了,多说说我的看法吧。故事里的两种命运,剥去了两人之间的爱恨选择取舍,剩下了两种方向,一种是无畏的出行,踏遍大好河山的同时,漂泊流浪,在年近中年的时候,才慢慢安顿下来,另一种,则是安安稳稳,从图书馆到学校,从象牙塔到写字楼,为人妻,为人母,直到迫不得已的时候,才会做出选择,遵循本心重新走上前者的道路。三个人都一样,向往远方,却只有一个人能够在生活与现实的潮流中全身而退。

这人的生活,抛去男女不谈,也不过还是那样,或精彩,或安静,精彩的人在桥上看安静的人看风景,安静的人看着风景,心里却是诗和远方。

我或许算是偏向安静的人吧,从十三岁到十八岁,不敢走的太远,也不敢直面这个社会中社会的地方,我一直向往的是《不二情书》里面那般,工作的时候热情洋溢,在专业上侃侃而谈,身边的人学识渊博,谈吐不凡,指点江山,休息的时候看看书,交个笔友,能够经济独立,能够一直遵循着属于自己的生活习惯,对爱戴的长辈尊敬,对年幼的孩子细心,并能够在书的旁白,洋洋洒洒批上自己的诗,能够在大好河山,负手而立享八方风情。

而是否能达到那样的程度,也正如电影中那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,正是十八岁。十八岁的年华,一个人的选择,是走向象牙塔,还是走向车水马龙,一个人被别人评价,是他的什么地方,一个人在不管上面说的那么多之后,有没有精神的寄托,有没有一个人,可以像安生对七月那样,走在路上,便可以倾诉。

所以我想,所有的一切的烦恼,都是从那条无聊又长的路上开始的呀。

如果在路上,有人能一直陪着你,和你谈着开头不是苟的诗,和你聊着输出不是hello world的程序,指着头顶那颗星说着它的故事,描述着奇怪的梦说那就是人类的未来。还有这那些烦恼吗,或许还会有,只是不会再将说走就走的旅行变成自己的座右铭吧,这些正如一句调侃的话,一个二十多岁无所事事的年轻人,往往会说自己是作家吧。一个十多岁混迹社会的青年,会说自己是旅行家和音乐家吧。

到头来还是珍惜自己身边的人,这世上除了父母,在十三岁到二十七岁,也只有他们,能够在你孤单无趣的时候主动和你打招呼,毅然出行去见更多的只会见到一面的人,去更多只会去一次的地方,都不是心的归宿,那些爱和趣味,就在那一封信上,那一个讨论组里面,那一条天天会走的无趣的路上面。

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,数百年前的那个人,是不是也在中秋的夜晚,想到了一些人,想到了诗和远方的那些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