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SI参考模型
第一题
从上到下OSI7层模型,概述每层的主要功能和协议。
解答:
- 应用层:用来提供程序网络接口,让程序可以使用网络服务,如HTTP,SMTP,FTP,DNS,RIP
- 表示层:为不同终端的上层用户提供数据和信息的格式化方法,如XML,HTML..
- 会话层:负责在网络两节点直接建立和维持通信,如NetBIOS
- 传输层:负责进程到进程,端到端的逻辑通信,如UDP,TCP
- 网络层:负责转发和路由选择,实际完成主机间的通信,如IP,ARP,ICMP,OSPF,BGP
- 数据链路层:在不可靠物理链路上传输可靠的数据,CSMA/CD
- 物理层:是计算机联网的基础,调制解调器
第二题
以下功能典型属于OSI哪一层:
介质访问控制:数据链路层
位的差错检测和恢复:数据链路层
路由学习:网络层
分组转发:网络层
进程-进程间的可靠传输:传输层
第三题
以下具体设备或软件工作在OSI的哪一层:
XML:表示层
IP路由器:网络层
Web服务器:应用层
JAVA,RMI: 应用层
以太网网卡:数据链路层
端到端延迟计算
第四题
考虑两台主机A和B由一条速率为R bit/s的链路相连,假定这两台主机相隔m米,沿该链路的传播速率为s m/s。主机A向主机B发送长度为L比特的分组、
a、根据和s表达传播时延\(d_{prop}\)
b、根据L和R确定分组的传输时延\(d_{trans}\)
c、忽略处理时延和排队时延,得出端到端时延的表达式
d、假定主机A在时刻t = 0开始传输分组,在时刻t = \(d_{trans}\),该分组的最后一个比特在什么地方?
e、假定\(d_{prop}\)大于\(d_{trans}\),在时刻t = \(d_{trans}\),该分组第一个比特在何处?
f、假定\(d_{prop}\)小于\(d_{trans}\),在时刻t = \(d_{trans}\), 该分组的第一个比特在何处?
g、假定s = 2.5 * 10^8, L = 100b, R = 28 kb/s, 求出传播时延等于传输时延的距离m?
解答:
a:传播时延指的是比特流在链路上所消耗的时间,即\(d_{prop} = \frac{m}{s}\)
b:传输时延指的是将数据发向链路上所消耗的时间,即\(d_{trans} = \frac{L}{R}\)
c:端到端时延t = \(d_{trans} + d_{prop}\)
d:在A和链路的交界处
e:在链路上,已经走了s*\(d_{trans}\)
f:已经到B了
g:m/s = L/R -> m = 8.9 * 10^5 m
第五题
假定两台主机A和B相隔10000km,由一条直接的R = 1 Mb/s的链路相连,假定跨越该链路的传播速率是2.5 * 10^8 m/s
a、计算带宽时延积\(R * t_{prop}\)
b、考虑主机A给主机B发送一个400kb的文件,假设该文件作为一个大报文连续发送,在任何给定时间,在链路上具有的比特数量最大值是多少?
c、给出带宽时延的一个解释
d、在该链路上一个比特的宽度是多少?它比一个足球场更长嘛?
e、根据传播速率s,带宽R和链路m的长度,推导出比特宽度的一般表达式
解答:
a:\(t_{prop} = 10^7 / 2.510^8 = 0.04s, Rt_{prop} = 0.04M\)
b:即带宽时延积,0.04M
c:通路上具有的比特最大值
d:10^7 / 0.04M = 250m, 和一个足球场差不多
e: s/R
传输层
四种题型:
- 滑动窗口信道利用率计算
- TCP连接建立,删除
- 连接开始到结束TCP序列号和确认号填空(由于展示困难,所以这种题型不在博客里说明,可以看我之前的复习笔记)
- UDP和TCP的区别
第六题,滑动窗口计算题
卫星信道上数据传输速率为1MB/s,数据帧长为1000bit,卫星信道的传播时延为270ms,而帧的控制信息、确认帧长都可以忽略不计,当采用了下面三种协议的时候,计算达到的信道利用率是多少?
A、stop-and-wait
B、Go-Back-N,WT = 6,WB = 0
C、Select Repeat WT = 5, WB = 5
解答:
信道利用率 = 数据发送时间 / (数据发送时间 + 传播时延)
A:数据发送时间 = 1000 / 10^6 = 0.001
利用率 = 0.001 / (0.001 + 0.27*2) = 0.1848%
为什么0.27*2,是因为发送方还需要确认对方送到了,于是还有一个信息要回来一趟
B:数据发送时间 = 1000 / 10^6 = 0.001
利用率 = 0.001 / (0.001 + 0.27*2 / 6) = 6 / (6 + 540) = 1.0989%
为什么传播时延要除以6,因为每发六帧才停下来等一次确认,
C:数据发送时间 = 1000 / 10^6 = 0.001
利用率 = 0.001 / (0.001 + 0.27*2 / 5) = 5 / (5 + 540) = 0.9174%
为什么传播时延要除以5, 加大了接受窗口,每次发送一个窗口的帧,等待接受窗口全部接受并且一次确认,所以效率提高了五倍
第七题,TCP和UDP的区别
具体区别看我前几篇博客,这里就做一道题
一个多媒体应用软件需要支持视频流的组播功能,用TCP还是UDP实现呢?
UDP,因为TCP不支持组播,只支持一对一的双向连接。
网络层
核心题型:
- IP地址(地址分类,子网掩码,特殊IP)
- IP首部(IHL,total lenth)
- IP寻址(根据路由表选路填表题)
- IP组网(包括IP地址分配,静态路由表生成和路由汇聚)
- IP选路
- IP分片和组装
- 组播和广播的异同
第八题,IP地址分类
以下IP地址分别属ABCD哪一类?
A、12.92.56.7
B、131.90.7.60
C、110.70.75.58
D、205.7.88.21
E、224.9.8.29
解答:
A:A类,首部在0-126之间
B:B类,首部在128-191之间
C:A类,首部在0-127之间
D:C类,首部在192-223之间
E:D类,首部在224-255之间
第九题,子网掩码
根据子网掩码长度,计算下列IP地址的子网地址
A、136.52.121.9/8
B、136.52.121.9/11
C、136.52.121.9/16
D、136.52.121.9/19
E、136.52.121.9/24
解答:
A:子网掩码:255.0.0.0, 子网为136.0.0.0
B: 子网掩码:11111111.11100000.0.0, IP地址:10001000.00110100…
子网为10001000.00100000.00000000.00000000
即为136.32.0.0
C:子网掩码255.255.0.0
子网为136.52.0.0
D:子网掩码为255.255.11100000.00000000
IP地址第三位01111001,变为01100000即96
子网为136.52.96.0
E:子网掩码为255.255.255.0
子网为136.52.121.0
第十题、子网掩码
分别写出点分十分制记号表示的9位,11位,17位,21位和25位长度的子网掩码
解答:
255.128.0.0
255.224.0.0
255.255.128.0
255.255.248.0
255.255.255.128
第十一题、IP首部
IHL(IP header length):
IP首部长度,占4比特,范围0-15,但是实际长度要乘以4,所以IP首部范围为{0-60,且为4的倍数}
Totol length:
占16bit,所以IP数据报总长度为64k
第十二题、IP寻址1
解答:
R1的路由表:
目标IP地址 | 子网掩码 | 下一跳的IP | 离出接口的名字 |
---|---|---|---|
224.20.0.0 | 255.255.0.0 | C | Lan1 |
102.204.65.0 | 255.255.255.0 | C | Lan2 |
102.204.64.0 | 255.255.255.0 | 102.24.65.9 | Lan2 |
112.109.25.0 | 255.255.0.0 | 102.24.65.9 | Lan2 |
R2的路由表:
目标IP地址 | 子网掩码 | 下一跳的IP地址 | 离出接口的名字 |
---|---|---|---|
224.20.0.0 | 255.255.0.0 | 102.204.65.1 | vlan160 |
102.204.65.0 | 255.255.255.0 | C | Vlan160 |
102.204.64.0 | 255.255.255.0 | C | Vlan159 |
112.109.25.0 | 255.255.0.0 | C | Vlan2 |
第十三题、IP寻址2
第十四题、IP寻址3
(1)什么是分组转发过程中的“最长掩码匹配”规则?
(2)对目标地址分别为224.211.71.0/12、224.211.71.0/24、224.211.71.0/17的三个路由项,在路由表中的正确的排列顺序是什么?
解答:
(1)是指对相同前缀的目标地址,子网掩码越长则排在路由表前面,越短就排在后面。
(2)24, 17, 12顺次排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