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VPR2020投稿感想

Nov 17, 2019


原创:岐山凤鸣,转载请注明本站域名

博客已经有四个月没更新,这期间一直在赶论文,虽然也不知道为什么写这篇博文,但总还是这一年里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时间吧,值得纪念一下。

来个一句话总结的话,一年的工作,最后9张纸,还是单面打印的那种,不免感觉有点唏嘘。

能走到这一步,我还是很欣慰的。一直到高中之前,我都是老师和同学们眼里的“差学生”,不爱学习,爱打游戏,看小说,也并不聪明,倒是想法和小聪明比较多。不过也幸好没有花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初中等教育上,世界观和方法论在20岁以前是很影响一个人的,我一直在寻求改变自己的风格,寻求更为科学的方法论。没错,这份感想是从关于哲学开始说起的。年轻的人在迷茫的时候总是会从群体中寻找答案,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会以自己出发寻找问题,这在我多年的观察总结中发现,并不是很正确的。

有幸我在大一的时候,尹伊(没错就是最近那位声援自杀华人工程师被开的Facebook员工)带我制作游戏,那时候独立工作室还没有像现在这样爆棚,国内关于第九艺术的理论、形态都没有很好的支撑,基础理论还是2000年左右来自美国西海岸的高校的几本教材。国内的小作坊也很难拿到投资,所以不会像现在一样类似传统项目走ppt投资融资,以盈利为主,那时候还是很有情怀,想做点开创先河的东西,故事要值得被人称道。他的理念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,也是那时候游戏项目采用Github协同合作,没事的时候我也去逛了很多的开源项目,我发现追寻兴趣,从一个点出发深度搜索,深度去研究的乐趣是无穷的。所以便一发不可收拾,我很想转专业去追寻热爱的事物,但我大一的成绩很差,甚至还有两门挂科,不过所幸也赶上了好时代,那一年,学校的软件学院在偏远的地方,每年几乎转出的人是转进的人三四倍之多—没人愿意待在一个小山脚里的像职业学院一样的地方写代码。所以我拿着尹伊给的推荐信和几份自己的作品,带着40%的年级排名转到了山清水秀附近基本没一个商业街的软件学院。化工学院里只有三个人转去了软件学院,另外两个人还是我教唆过去的(捂脸)。只可惜在我开始系统科班学习的时候,尹伊又开始了另一波研究生生涯,游戏的项目暂时沉寂了下来。

那时候后知后觉的明白了一件事,成年人世界里的所想,在付出实践后,就会靠近一步,而不需要去顾忌其他人的认可。做技术也好,做游戏也好,想做什么,就去思考,怎么去接近目标,构建一条关键路径,一点点完成关键节点,走到最后的时候就发现,awesome,居然不知不觉就走了这么远。这个乐趣和成就感,是每天早出晚归,刷题学习取得高gpa获得大家认可的成就感是不一样的。有一个自己的梦和热爱,每天不求别的,在思维最清晰的2-3小时里,做好一两件事就够了,不用焦虑,不需要管别人在做什么,认不认可,慢慢的就会很快乐,自己思维和知识的深度也随之会提高,能聊的人越来越少,但是真的快乐。在本科为算法原理进行了三轮数理迭代后,再回头去做做高考的数学题,发现以前很头疼的东西,也都不过如此,在没有刷题和我自己很平庸的天资下,通过科学的探索和理解,理解函数本质,理解各种定理和引理的过程,也可以达到如此。

我以前做事,很喜欢和大家一起,一起聚在一起背单词,一起约着自习。而这几年的工作科研,慢慢习惯了一个人去理解,为什么用工作科研,不用学习这个词,因为我觉得拘泥于学习还是处在比较初等中等的阶段。比如学编译原理,既然目标都是为了编译器而服务,将这个作为直接目标即可,不用背书做题,设置好自己的状态,达到做成编译器的状态,开始慢慢状态转移即可。做图像识别也是一样,先达成当前stage的benchmark,达不成一定是有原因,尝试寻找原因,不断改进,那这状态也是越来越接近,一直记住自己处在哪个状态,遇到了哪些问题,有哪些行动可以采取,不需要去管别人都在看啥课,在打啥比赛,在干啥干啥,都不用管,等达成benchmark后,再回头读综述,看自己写的代码和技术文档来分析和理解,将一种先验的知识,变成后验的经验,这是一种属于自己思维和形成产生成果的愉悦。

总的来说,有很多个人的感慨,正如这整个博客充斥的氛围,私货,还是得有私货,有更多的私货。关于论文,主题/质量相关的这里暂时都不评价,开源之后再总结分析吧。